懂得“大道理” 胸怀“大格局”
作者: 发布时间:2019-08-23 08:41:11
懂得“大道理” 胸怀“大格局”
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是新时代对全党进行的一次思想大动员、精神大动员。通过这次集中性党内教育,回答“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”,以及“我们从哪里来、现在哪里、往哪里去”这一根本问题,让千千万万党员尤其是“关键少数”认同党的基本价值伦理,懂得“大道理”、胸怀“大格局”。
我们党内历来藏龙卧虎、人才济济,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。考察他们的成长过程,可以发现具备以下几个突出特点:一是胸怀理想,有精神追求;二是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,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;三是从社会底层干起,熟知国情、善解难题;四是对群众有深厚感情,对中国社会有清晰认知。这些规律性特点对今天党员干部的成长,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与之对照,目前一些党员干部究竟缺些什么?究竟差在哪里?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缺乏胸怀理想,缺少精神追求,没有为党分忧、为民谋利的远大政治抱负。
从党员的成长来看,可以说目前正处于“第三波”:第一波是“五四”后的热血青年,第二波是职业革命家,第三波是“行政官员”。“第三波”具有较高的学历,对治理国家有一定见解,但在艰苦朴素、战略思考、了解国情等方面不如“第二波”,也不像“第一波”那样有政治热情。有些干部仅仅把干部身份看作一份职业,甚至是牟取个人利益的手段,缺少深厚的家国情怀,缺乏宽阔胸怀和“大格局”。
正如陈云同志当年曾经指出的,一些干部起初是“干革命”,但随着官越做越大,“有人就只想做官,不想革命了,把革命忘光了”。如此一来,他们眼中的官场就会变成可讨价还价的“生意场”。这种趋势如果不能根本扭转,一些人就会慢慢蜕变成现实主义者、功利主义者,甚至逐渐堕落成机会主义者、投机主义者。
党员干部是姓“共”的,党性的第一原则是弘扬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。习近平总书记用“熊掌和鱼不可兼得”来形容“当官发财两条道”:一是要立志当公仆做大事。熊掌和鱼不可兼得,从政就不要想发财。二是在从政的整个过程之中,不要把个人的发展、升迁作为志在必得的东西。三是要有不怕艰难险阻、持之以恒干工作的准备。
成功的规律就是一以贯之地干下去。既然走上这条路,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,都要像当过河卒子那样拼命向前。对于升迁要怀平常心,如果主动追求,终生不得志,将会很失望、很痛苦。因此,要清清爽爽、义无反顾地去当官,而不要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无穷贪欲、获取无限私利的捷径,“那样迟早要完蛋”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要守住“初心”,就不能让资本的逐利性绑架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,不能让市场交易行为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。
同时,要守住“初心”,还要敢于担当。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干部的突出要求。担当大小,体现着干部的胸怀、勇气、格调;有多大担当,才能干多大事业。往大了说,担当是一种责任感、一种使命意识;往小了说,担当就是不怕困难、敢担事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不敢担当”成为一些干部的软肋。我们党内不缺有能力的干部,官至处级、局级的干部,多少有两把“刷子”,但缺的是既有能力又敢于负责的干部。有些干部太重视个人理想设计,过多考虑个人安全、爱惜自身羽毛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干部之间要说有差距,主要差在做事是否“用心”。
投机可以一时,实干才能长远。干部的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解决和处理矛盾中。今天,衡量干部的好与差,就要看他能不能办实事、能不能打开局面。组织上把一个干部派到一个地方,是希望他去解决问题的。在重大事件发生时,要义无反顾、敢于决断、敢于负责,要有责任心、使命感和工作激情。
现实中,基层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、各种短板,一些干部实际上是知道的,但往往没有人主动去面对和正视。因为承认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人去解决,必须有人承担责任,所以经常是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以“不出事”为原则,得过且过、“应付”了事,能压就压、能躲就躲、能拖就拖,最好能拖到任期届满、拍屁股走人。
还有种情况是,有意见的人多,想办法的人少,谁都有意见,但谁也不承担责任。今天,强调“守初心、担使命”,既要“守土有责”,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,又要主动作为、主动谋划、主动思考,要一抓到底,真正把好事办好、实事办实。
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。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,精神是追求、是动力。人有了精神,就有了追求;没有精神,就没有追求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精神就是理想。
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所以强大、生命力之所以旺盛,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着宏大的信仰信念系统和完备的精神塑造系统,能够把组织信念一直贯彻落实下去。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就是要通过集中性党内教育,重建党员干部的自我认同,重新确立全党上下的基本价值认同、人生信念,重新建立共产党人的精神支点。(纪检监察室摘编)